辣椒根腐病

症状
甜(辣)椒根腐病多发生于定植后,起初病株白天枝叶萎蔫,傍晚至次晨恢复,反复多日后整株枯死。病株的根肠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,极易剥离,露出暗色的木质部。病部一般仅局限于根及根茎部。
病原
Fumsariumsolani(Mart.)App.etWo11enw称腐皮镰孢霉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形态特征参见黄瓜根腐病病菌。
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
以厚垣孢子、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,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,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。
防治方法
加强田间管理。防止菜地积水。猛克菌原药每亩100克稀释1000倍灌根
辣椒疮痂病
辣椒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,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。引起落叶而影响产量和收期,病斑常发生在果实上,影响商品价值。
症状
主要发生在叶和茎上,有时也危害果实。叶片被害,初期呈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,扩大后呈不规则形,边缘暗绿色稍隆起,中间淡褐色、稍凹陷,表皮呈粗糙 的疮痂状病斑。受害重的叶片,边缘、叶尖变黄,干枯脱落。如果病斑沿叶脉发生,常使叶片变成畸形。茎上被害,初期呈水渍状不规则的条形斑,随后木栓化隆 起,纵裂呈疮痂状。果实被害,开始有褐色隆起的小黑点,随后扩大为稍隆起的圆形或长圆形的黑色疮痂病斑。潮湿时,疮痂中间有菌液溢出。
发病规律
病菌在
种子上和随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,借风、雨和昆虫传播。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。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7℃。湿度大发病重,重茬地、排水不良发病也重。
防治方法
1. 轮作。避免与番茄、茄子等作物连作。
2.
种子消毒。从无病田块或无病植株上留种,并用55℃温水浸种后,进行催芽播种。
3. 加强田间管理。深翻土地,雨季及时排水。及时把病叶、病果、病株清除到田外,并深埋或烧毁。
4. 亿禾康治愈菌或者细菌9秒9每桶水30毫升均匀喷雾
辣椒紫斑病
在辣椒果面上有紫色条纹的斑块,病斑形状不规则。有的整个果面布满紫色条纹,严重时紫色条纹连成片,成为紫色斑,最严重的整个果面变为紫色。有植株叶柄和枝茎上也出现紫色条斑。果实上的病斑严重影响其商品性。
此病为辣椒缺磷引起,缺磷后果内出现花青素,致使果实或植株上出现紫色病斑。一方面土壤中缺少磷元素会引起此病,另一方面土壤中磷元素充足,但是土壤中水 分不足或气温较低,会造成植株对土壤中的磷元素吸收困难,尤其在地温低于10℃时,容易造成植株根系吸收磷元素困难。
为害症状
果实在绿果面上出现紫色斑块,斑块没有固定形状,大小不一。一个果实上紫色少则一块、多则数。严重时甚至半个果实表面上布满紫斑。有时植株顶部叶片沿中脉出现扇形紫色素,扩展后成紫斑。
发病因素
由于植株根系吸收磷素困难,出现花青素所致。缺磷发生在多年种菜的老菜地中。土壤中水分不足或气温较低,会导致土壤有效磷供应不足或吸收困难,特别是地温低于10℃,极易造成植株根系吸收磷素困难。
防治方法
保护地春提早或秋延迟栽培时,做好增温、保温工作,把地温提高到10℃以上,就不会再产生花青素形成紫斑。多施农家肥,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供给。注意施用镁肥,由于缺镁会抑制对磷的吸收。在果实生长期,每亩冲施亿禾康(10-52-8)高磷水溶肥10公斤或者适时喷布磷酸二氢钾200~300倍液。
辣椒枯萎病
为害症状
全株性病害。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生。发病初期茎基部皮层出现水浸状腐烂,大量叶片迅速凋萎并脱落;有时症状在茎的只一侧发展,形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,后 期全株枯死。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。根系发病呈水浸状软腐。病株在睛天中午萎蔫,早晚和阴天恢复正常,数天后病株变黄枯死,严重时植株成片死 亡。剖视植株根颈部可见内部组织变褐,皮层易脱落,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,在湿度大的条件下,病部常产生白色或蓝绿色的霉状物。如切取小段病茎,置于 盛有清水的试管中无白色菌脓流出,此可与青枯病区别。
病原物
(1)形态:大型分生孢子有隔膜2~6个;小型分生孢子细小,单胞。
(2)特性:发育适温24~28℃。最高37℃,最低17℃。
侵染循环
病原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,营腐生生活,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。通过灌溉水传播,或随病土借风传播。
发生因素
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重。夏季阴雨天发病偏重,雨后睛天病情发展迅速。在土壤潮湿、黏重、微酸、排水不良、多年连作、偏施氮肥等情况下易发病。土壤中根结线虫为害严重时,可以加剧病害的发展。
防治方法
(1)农业防治:加强田间管理,与其他作物轮作。选种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。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。合理灌溉,加强菜地沟渠管理,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。
(2)药剂防治:①定植前用猛克菌1000倍液进行上壤消毒;或恶毒灵3000倍液 浸根10~15分钟后移栽,或将150生防菌1袋与米糠0.5千克拌匀(不加水),将辣椒苗根部浸水后沽根移栽定植后浇水时加入硫酸铜22.5~30千克 /公顷。
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
镰孢霉在无寄主的情况下,可在土中生存很长时间,最适温度为24~28°C。主要由根系侵入,系统发病,条件适宜时仅2周即有死株出现。土壤粘重、涝洼积水、空气高湿,容易诱发此病,所以,露地栽培雨后发病较重。
防治措施
1. 栽培防病:①间隔2~3年轮作。②选种适宜于本地的抗病品种。③最好在土质松散的田块种植
2. 施用亿禾康水溶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