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害英文名: Pear anthracnose |
病害别名: 苦腐病 |
病害种类: 真菌病害 |
拉丁名: Glomerella cingulata |
为害部位: 果实、叶片、枝芽 |
病害性质: 常发病害 |
|
症状表现: 生长中前期果实上发病:开始果面上产生黑色的正圆形斑,凹陷,直径大小为1至2毫米,多数小于1毫米。病斑的周围常伴随着青褐色的晕,后期病斑中央为 灰白色,内生分生孢子盘,黑点多数不在皮孔上。一个果病斑一至数十个不等,严重者可达成百上千个,使果实完全丧失价值。中后期病斑或由里向外腐烂变褐,常 呈暗褐色至黑褐色轮纹,最后中央产生细小裂纹,并分泌出红色粘液;或病斑呈红褐色凹陷斑,中央产生黑色孢子盘,有时略呈轮纹状。 叶片上发病: 症状基本上同果实,多在叶正面产生病症,病斑无数个,后期病斑直径可在1厘米以上,中央灰白色,数个病斑可连片成不规则的黑褐色大斑,使叶片焦枯,有时可 见明显的轮纹,病斑可发生在叶脉间、叶脉上、叶缘、叶尖、叶柄上。叶背面病斑对应处为较光滑的褐色斑,发病的叶片过早脱落。 枝芽发病:春梢夏 梢顶端早期落叶,出现枯死现象,腋芽基部出现褐色凹陷斑,逐渐在芽基部以芽为中心形成黑褐色长条形或椭圆形凹陷斑,表面不光滑,有时可见轮纹。也可在节间 枝轴上发生不规则黑褐色斑,表面生溃疡状或疱疹状凸起,按压可渗出汁液。枯死的顶端常感染干腐病。二、三生枝上也可发生褐色至黑褐色稠密的疹状凸起物,常 伴有纵向裂缝,可达木质部。 |
|
病 原: 有性阶段Glomerella cingulata (Stonem.) Spauld.& Schrenk,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。无性阶段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(Penz.) Penz. & Sacc.,属半知菌门炭疽菌属
|
|
发病规律: 气象条件:梨炭疽病菌的发生条件为: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2~40℃,最适温度为 28℃。病源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5~40℃,最适为28-32℃,要求相对湿度在95%以上。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5-28℃,要求相对湿度在80%以 上。温度控制在10℃病害停止扩展。黄河故道地区近年降雨量集中在7、8月份,2007从6月20日入梅至7月27日梅雨季节结束,37天的梅雨天有21 日为雨,降雨量为215毫米,气温为19~35℃.梅雨季节结束后从7月28日至8月2日为连续5天的高温、高湿天气,温度为25~36℃.立秋后仍然降 雨频繁,在整个8月降水9次,其中有5次大暴雨,8月份降雨量为263毫米,温度为23~36℃.从6月下旬至8月底,晴朗天气较少,高温及持续的阴雨天 气给梨炭疽病的发生提供了非常合适的条件。 品种抗性 砀山酥梨不抗炭疽病,不但果实易感染炭疽病,而且叶片也易感染炭疽病,与叶龄无关,老叶同样容易感染炭疽病。黄冠梨生长后期(8-9月)叶片发生炭疽病也比较严重(伴随着褐斑病的发生,造成过早落叶)。肥水条件影响 基肥投入不足,排涝系统不畅。由于近年梨子效益较低,制约了生产投入,树势下降,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。 连续的降雨造成内涝严重,田间湿度过大。 栽植过密:上世纪90年代定植的梨树多为密植,枝叶量大,田间湿度过大,光照自然不良,如加上地面杂草不能及时清理或间作物过高过多等均可造成高温、高湿的条件。 修剪存在问题:从炭疽病发生的部位看,大部分发生在离地面1或1.5米以下,这与定干过矮,近地面湿度持续过高有关,造成局布气候达到炭疽病流行的条件。
|
病害防治: 1.搞好清园工作; 2.加强栽培管理; 3.喷药保护;发芽前猛克菌粉剂100倍液或45%代森铵乳油300倍液铲除病源菌个。落花后每隔10天喷1次灭菌9秒9,700倍液或25%溴菌腈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:2:200倍波尔多液。 4.套袋; 5.储藏期烂果控制。
|